来源:程国利 时间 : 2014-08-13
分享到:
程千帆(1913-2000) 湖南望城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曾任第五、第六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学术著作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等。
光明磊落、敬业传薪的文史学家
——程千帆先生传略
程国利
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传统
程千帆先生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别号闲堂。于1913年9月21日(农历癸丑八月二十一)生于长沙清福巷。祖籍湖南望城,老家格塘乡吐蛟湖竹山湾。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程千帆的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存世。伯祖父程颂藩,字伯翰,著有《伯翰先生遗集》。叔祖父程颂万,字子大,是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参与过洋务运动,曾任岳麓书院山长和武昌自强学堂监督,著有《十发居士全集》。父亲程康,字穆庵,精于书法,著有《顾庐诗钞》。母亲姓车,名诗,字慕蕴,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车赓,字伯夔,侨居湖南,以书法知名当时。
程千帆的儿童时代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因为他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10岁时,正是军阀混战的1923年,当小职员的父亲在长沙难以谋生,便举家迁往湖北武昌。程千帆也从此回到自己家里,开始了为时5 年多的私塾学习。起初他曾短期进入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属小学和汉口振华中学学习,但大部分时间是随堂伯父君硕先生学习古文。之后就是在伯父程士经先生的私塾里读书。 士经先生是程颂万先生的长子,自幼才华出众,以早慧著名,十多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馆初集》。但他的才华被黑暗的时代所困,被窘迫的生活所累,只能在流寓的汉口办私塾,以维持起码的吃住。士经先生办的私塾名叫“有恒斋”。比士经先生年长的程君硕先生是“有恒斋”实际上的主事,他为私塾制定了能知能行、写作俱佳的教学目的,他甚至把《三字经》、《古文观止》等类书看成是不知义法的俗学。因此,程千帆进私塾一开始就读《通鉴》,还有经典著作《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诗钞》、《资治通鉴》等。士经先生则要求,这些书不但要通读,而且有的篇章还要背。少年程千帆手不释卷,每天所点章节,都能抑扬顿挫地读,也能行云流水般地背,还能不厌其烦地问。每当他问这问那时,两位伯父总是先以赞许的眼光,相视一笑,然后耐心作答。
12岁那年的一天,程千帆看到了叔祖父颂万先生的一首诗,这是老先生回家乡吐蛟湖竹山湾主修程氏族谱时写的,诗曰:
老屋及春芳,东西尚几厢。
仍将明代瓦,来补国初坊。
父老溪前后,儿孙竹短长。
欢携觅杯具,快乐饮琼浆。
他捧读再三,不但神往家乡老屋的古朴和美丽,而且更激起了学习声律和写作诗词的兴趣。在士经先生指点下,此后程千帆常有诗作呈颂万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两位老人看了之后欣喜异常,叔祖的批语有“诗笔清丽,自由天授”之赞,外祖的批语是“有芊眠之思,可与诗学”之勉。
“有恒斋”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程千帆和窗友们每天都要用文言文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读书心得。除了日记之外,就是每周要作文一篇。士经先生对作文和日记要求很严,改得非常仔细,不好的句子用墨杠,好的句子打浓圈。程千帆的一篇游记中有“隔江观火,下垅牧羊”和“烟波荡我心胸,晨昏异其观感”之句,士经先生看了,高兴地批道:也难为你了。
写字也是“有恒斋”每天必做的功课。士经先生要求一是要写正确,不准写错别字;二是要优美,要把字写得好看。程千帆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坚持读帖临帖。所临的小字帖是《洛神赋》、《灵飞经》,所临的楷书则有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还有褚遂良的《倪宽赞》、《圣教序》和欧阳询的《醴泉铭》等。从那时起,每天写毛笔字成了程千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他后来当上了教授也还一直坚持着。
程君硕先生家里虽然也很穷,但藏书甚多。他常常指点程千帆在正课之外读些书,他也经常到“有恒斋”讲授《礼记》、《少礼》、《大学》和《中庸》等经典。他讲授时,文辞义理并重,对少年程千帆求知、治学乃至做人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困难的环境中把大学念完
1928年秋天,15岁的程千帆从汉口来到南京,通过考试,进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学习。由一个私塾学童变成一个新式学校的插班生,这是他接受正规现代教育的开始。当时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可说是名师云集。带着浓重安微口音的张剑秋先生颇有诗人风度,讲授语文课时极富抒情,这使得在私塾里听久了之乎也者的程千帆感到耳目一新;后来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明史专家黄云眉,在高中三年级一个学期的语文中,以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为纲,把国学概论讲得极为透彻,使得程千帆“受之者其思深”?;Ы淌ν跏得壬诳问?,不但条理清楚,而且循循善诱,使得程千帆对化学的兴趣大增,而且成绩特别的好。
1932年高中将毕业时,程千帆的父亲已经失业,家里正是窘迫时候。而这年8月,他以高分升入金陵大学。根椐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的需要,程千帆首先选择的专业是化学系。然而化学系注册要一百多元,而文学系注册只有五十来元,家庭的因境使得他继续走上了与文学结缘的道路。
在大学里,程千帆接触了现代文、现代的科学和现代的意识,而且都受益非浅。他对于欧洲史、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概论和经学通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门类学得非常认真扎实;对于甲骨文、古文字学、诗词乃至唐人小说也深得名师的指点;他作为一个金陵大学的学生,还经常跑到邻近的中央大学去听课。
在大学里,程千帆开始了写作的起步。当时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小文章或诗,有五角钱或一元钱一个的字,这对于家境贫困的程千帆,写作投稿是一种诱因??际?,他学做新诗。一个月下来,能拿到六元钱的稿费,差不多能解决一个月的饭钱。后来写各式各样的文章,只要报刊需要就写,每月竟能得稿费十多元,实现了“一菜一汤还带点点肉”的伙食标准。再后来写小说,他坚持着写,直写到经常有小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程千帆在金陵大学名气渐渐地大起来了,活动的范围也不断地扩大。他和好友孙望等人自费创办了《诗帆》月刊,还把在《诗帆》上发表的文章和诗的油印本,寄给当时的日本大学者、汉学教授铃木虎雄,得到了铃木教授的回信和肯定。
程千帆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也同样地笔耕不止。他那时对目录学、??毖Ь秃芨行巳ぃ谑窃诹豕壬傅枷?,写出了两篇学术论文。一篇题为《〈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另一篇题为《〈别录〉、〈七略〉、〈汉志〉源流异同考》。这两篇论文受到刘先生的赞赏,均收入他后来传世的《闲堂文薮》文集中。此后从大学四年级开始,按照前两篇论文的轨范,陆陆续续写了多篇文章。1936春天,程千帆写出第一篇文学论文,题为《少陵先生文心论》。这既是他的毕业论文,也是他奠定文史学家地位的开篇之作。
程千帆名列前矛的成绩,锦上添花的文章,加深了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的女学生沈祖芬*的注意。沈祖芬写有很多小说和诗文,是个作家。共同的爱好使这他们结成了夫妻。
救亡图存的声势在金陵大学日渐高涨,程康先生家的经济?;踩战ゼ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程千帆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了。
从四川辗转到武汉大学
抗战开始了,程千帆经人推荐,当上了四川省重庆西康建设厅的一个科员,其具体工作也就是给厅长私人写信。厅长是陈立夫的同学,名叫叶秀峰。由于陈立夫与四川的刘文辉发生了矛盾,叶秀峰只当了一年多的厅长就垮台了,厅长以下的人也跟着没事做了。这段时间里,程千帆为巩固自己的学习,连续写了《杂家名实辨证》、《杜诗伪书考》等论文,并辑为《目录学丛考》,于193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面对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程千帆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一气呵成写了一首五言诗:
恒情恶贫贱,得饱更求余。
吾亦常贫苦,而不乐簪裾。
撑肠借旧业,发箧著我书。
注杜称千家,幽闭*烦爬梳。
孳孳事目录,顼顼及虫鱼。
埋梦盈荒斋,聊可鬼载车。
虚窗对平野,此意同春锄。
1940年2月,程千帆到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教语文。五个班的语文一个人教,也实在是够忙的了。当时武汉大学也搬到了乐山。武汉大学的刘永济先生是程颂万先生至交,也深知程千帆的学识。恰好武大正是要人之时,在刘先生极力推荐下,程千帆便在1941年8月进入了武汉大学,教授三个大一班和一个特别班的国文课。其授课内容就是程千帆自己一边教一边编的《文学发凡》,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总论,中篇是骈文,下篇是散文。后来,程千帆进行补充修改,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文论十笺》。这本书一直作大学教材,连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的横山教授都千方百计来中国找,说这本书太好了。在教学之余,程千帆潜心研究目录学和《文史通义》,还写出了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言公通义》,在武汉大学当时的学报《文哲季刊》上发表。
1942年8月,已经都是副教授职称的程千帆、沈祖芬夫妇,一起到成都的金陵大学任教。此后还兼职在四川大学任教一年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程千帆应刘永济先生之邀,仍回武汉大学工作,于1947年升为正教授,1948年出任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9年全国解放后,程千帆教授仍在武汉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53年程千帆教授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炮火中,他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为鼓舞志愿军战士的士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时朝鲜的古版书多,又很便宜。但程千帆教授遵守纪律,只跟一些朝鲜老先生笔谈一阵便离开了。从朝鲜回来后,程千帆教授深感国家必须图强,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因此更加日以继夜地工作和写作。这年年底,他的《文学批评的任务》一书由中南人民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他个人或与人合作,每年都有著作问世。
对人民有用的工作总有一天用得着
程千帆教授对文史的研究是契而不舍的,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循循善诱的,然而他对不平的世事却是从不客气的。还是在1944年,金陵大学发生学校教会负责人贪污教师平价米事件。程千帆夫妇告发此事反受不公正处理,一气之下,写了四首《鹧鹄天》以记录这件事。其中第一首云:
百尺高楼数仞墙, 蛮弦羯鼓度新腔。
暗收香稻防鹦鹉, 故听孤桐恼凤凰。
春漏泄,意怆皇。 记名瑶册忍相忘。
何曾一斗供闲醉, 空自殷勤捧玉觞。
词中对当局见利忘义、中饱私囊和欺骗教师、扼杀正义的行径可谓义愤填膺,深恶痛绝!
就是因为这种刚直不阿的性格,程千帆教授在1957反右派政治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理。首先是撤销了教授职称和中文系主任职务,离开了工作二十多年的讲台和和谐相处的学生,到学校资料室抄了几年的卡片。后来到学校建筑工地参加劳动。再后来到八里湖、沙洋等地参加体力劳动,一连多年不能回家。夫人沈祖芬在思念中写诗云:
历尽新婚成老别,
未成白首碧山期。
在如此艰辛的逆境中,程千帆始终执著地热爱自己的文史研究。在穿着袜子下污泥沟做事的时候,他一面铲污泥,一面思索着《宋诗选》一书的修改;在没有水洗澡的沙洋农场里,他思索着自己还能读书、还能想问题,所做地工作是对人民有用的,将来总有一天还会用得着;在摘了帽子留在五七干校的时候,他抓紧时间,校王安石的诗,批注《杜诗镜诠》;在文稿失而复得时,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一本厚厚的《史通笺记》,硬是工工整整地抄了两遍……
这种精神的压抑和体力的透支,竟然持续了一十八年!程千帆由年富有力强的不惑之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花甲老者。这是何等漫长的岁月呀!这是何等漫长的等待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就是怀着有些惘然和不懈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境,程千帆教授终于回到了武汉大学。
正当他的精神有所轻松的时候,夫人沈祖芬突遇车祸离世。程千帆的心又痛得流血了。沈祖芬教授为了爱情,跟着程千帆受了很多苦;程千帆教授为了爱情,在沈祖芬身后默默地整理她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后来,沈教授的著作出版了,小说则收进了冰心、柯灵主编的小说集中,程千帆教授以此视为永远的纪念。
此后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程千帆教授住在一栋修建长江大桥时的司机房里,重新拿起了著书立说的笔。
在南京大学几乎没有玩过
1978年春的一天,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派叶子明教授到了武汉,在那间司机房里找到了程千帆。叶教授问程千帆:“想不想到南京大学去?”程千帆想起武汉大学迟迟不安排自己的工作,还在动员自己提前退休,便回答说:“想去。”叶教授又问:“你到南大去,有什么条件?”程千帆不假思索地说:“我没有什么条件,我要工作。”叶教授想了一下说:“那好办,你到南大去吧。”就这样,程千帆不久只身来到了南京大学。
恢复了教授待遇,重新走上了大学讲台,进而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程千帆教授浑身是劲地工作着。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研究生上,他先后带了多个硕士生,七个博士生。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成为该专业两个全国重点学科之一。
文史研究始终是程千帆教授须臾不可离开的。
校雠学是他从三十年代起潜心治学的首选。早在1941年,程千帆先生就将学习和思考校雠学的结果记录在《校雠学广义叙录》中:今欲尽其道,则当折中旧说,别要四目为分。所谓四目,程千帆先生在文章中的表述是:版本之学宜首及者一也,校勘之学宜次及者二也,目录之学宜又次者三也,典藏之学宜再次者四也。在后来的讲授过程中,程千帆先生将其整理,形成了版本、校勘、目录和典藏四个方面的书稿。到1978年在南京大学工作后,程千帆先生知道,其四方面的书稿已散失大半,仅存??焙湍柯疾糠?。痛心之余,他一面讲授一面重新撰写。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徐有富的,对校雠学很感兴趣。徐有富毕业之后留在南京大学任教,程千帆先生便将这门功课交给了他,就这样,师生俩于1996年合作完成了《校雠广义》这部书的写作。程千帆先生后来回忆这件事时不无感慨地说:我能与有富合作写这部书,教学相长,薪尽火传,实为晚年的一大乐事!
诗学研究是程千帆先生的家学。在抗战中,程千帆先生在给《国文月刊》写了很多诗学方面的文章,这就是《古诗考索》一书的基础。后来,在武汉大学被派到资料室做抄写卡片工作时,程千帆先生感到空闲时间多,便背地里写一些关于古诗研究的文章。到了南京大学后,程千帆先生在重新做古诗研究时,尝试着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从文学、史学方面获得立论的根据,而且还利用其他学科来解决一些通过这些学科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这一作法称之为“两条腿”走路,这样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把复杂的意思简单表达出来,用程千帆先生的话说是:“我通过自己这个实践,懂得了马列主义的一句话:真理都是极其朴素的。
程千帆先生在写《被开拓的诗世界》、《闲堂文薮》和《治学小言》等书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就是一般的、很容易证明的不写,“如果没有很特殊的想法最好不写”。二是注意文字的简洁。在他的《治学小言》里,每个题目都可以写成大文章,但他每个题目都只有几百千把字。他甚至把一位老先生写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从三十多万字删得只剩下六万多字。他认为,写得短些,人家看起来省力,因此是个群众观点的问题。他经常引用孔子的话: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他认为是一个学风问题,是一个既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个性,又必须有规范有约束的“大德”。
程千帆先生写《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是从学生请教王维的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引发的。长时间的教授学生,他形成了一个习惯:有学生问,当时能回答的就答,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就摆在那里,慢慢地想。为了阐述清楚这个由王维诗引发出的行卷问题,程千帆先生仔细阅了沈德潜先生的评论,通读了陈寅恪先生谈唐朝行卷的文章,纂录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特别是科举考试方面的资料,后来还研究了台湾罗联添先生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成书后,程千帆先生自我评价说:如何通过历史材料同文学的考试制度结合起来,文史结合的研究,我做得比较具体的就是这本书。
作为有了名气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社会活动,只要去参加,就能在电视里频频出镜而且收获颇丰,可说是名利双收,程千帆教授却不为所动;各种名目的全国性会议,一开就是十天半个月,还能堂而皇之地旅游一番,这成了较为公开的游戏规则,程千帆教授也不为所动;作为一个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几次有机会出国讲学,程千帆教授却以“受不了国外高节奏生活,莫把老骨头抛在了异国他乡”为由,惋转地谢绝了。这些看起来都似乎匪夷所思,其实自有程千帆教授的道理,他有诗云:
韶光到眼轻消遣,
过后思量总可怜。
他从没有轻易地消遗时间,他需要的是时间,他珍惜的是时间,他是要把曾经耽搁的时间夺回来,把文史研究的课题尽量地深化和传承下去。
不喜欢到外地参加会议的程千帆教授也有一次破例,那就是到昆明参加全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全国性学会,云南省的省委书记、省长都亲自出面请客、照相。程千帆教授欣喜地感到古代文学研究的春天来了,在发言时不但非常激动,而且充满信心,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与会者都感到他的发言不同凡响,传看了他的简历之后,更觉得这清瘦的老头不一般。于是在会议的最后一个议程里,一致选举程千帆为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
不喜欢外出的程千帆教授也有三次离开南京的经历。第一次是1979年秋天,程千帆教授偕结婚不久的续弦夫人陶芸教授到徐州搞校对。当时南京大学要把他所著的《古诗今选》印出来作中文系内部教材,由徐州某印刷厂承印。在那全凭手写的日子里,老俩口在那里一起校了一个多月。尽管有些眼花,但“抓到一个错字就很高兴”。第二次是1980年春天,上海古籍出版社要出版程千帆教授著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老俩口自费到庐山,在一间广播室的空房里,一个写,一个抄,“只在黄昏时出去散散步”。第三次是1986年冬天,程千帆教授到武汉湖北大学讲学。三四个月时间,除了出去讲学,就是在住所里修改《两宋文学史》。
1989年9月,在程千帆先生76岁生日之前,他唯一的女儿程丽则准备将一只精致的陶瓷牛送给父亲,并充满感情地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程千帆》的文章。文章的最后写道:我捧起手中的陶牛,它坚实而光滑的脊背在阳光下放射出光彩,它和父亲一样,不是满足于牛栏、青草的牛,也不是嬉水池塘的牛,而是一头勤奋、拼搏的牛,它将全部的爱耕耘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生日这天,程千帆先生笑眯眯地接过这分厚礼,一边抚摸着陶牛,一边风趣地说:“宝贝呀,你就跟着我这拉了几十年车的老牛,继续且战且走吧!”
1990年,这只蹲在程千帆先生案前的陶牛,全程见证了《程千帆诗论选集》的写成;1991年,这只陶牛也最先看到了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校雠广义·版本篇》一书……
1998年的一天,86岁的程千帆先生在回首往事时,不无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我自己很抓紧时间……从二号新村搬到汉口路,一直几乎没有玩过。
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玩过的人,不但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为祖国的文史学术事业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从1939年到1992年的54年间,程千帆先生在各类文史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6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33本。这其中有25本是他到南京大学后的晚年完成的,有12本是他与人合作完成的。这些著作有七大门类:校雠学著作;历史学著作;文学批评史著作;文学史著作;古代文学论著;古代诗歌选评论著和他本人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程千帆诗论选集》获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校雠广义》获中国国家图书奖。
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玩过的人,退而不休,休而不闲。晚年的程千帆先生曾任江苏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长,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2000年6月3 日10时45分,一代文史大家程千帆先生因病在南京脑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治丧委员会讣告的最后一段写道:程千帆先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追求真理、献身学术和教育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
程千帆主要著作目录
目录学丛考 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第1版
文学发凡 金陵大学1943年第1版
文论要诠 开明书店1948年第1版
文学批评的任务 中南人民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版
古典诗歌论丛**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第1版
关于文艺批评的写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
宋诗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
古诗今选* 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1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史通笺记 中华书局1980年第1版
宋词赏析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唐人七绝诗赏析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涉江词 (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文论十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古诗今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
古诗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版
闲堂文薮 齐鲁书社1984年第1版
中国古代文学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涉江诗 (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沈祖芬创作选集 (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量守庐学记* 三联书店1985年第1版
治学小言 齐鲁书店1986年第1版
唐代进士文学行卷 日译本,日本东京凯风社1986年第1版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 小传汇本*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
日本汉诗选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校雠广义·目录编* 齐鲁书社1988年第1版
汪辟疆文集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
被开拓的诗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两宋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校雠广义·版本篇* 齐鲁书社1991年第1版
全清词·顺康卷 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注:
** 为程千帆先生与夫人沈祖芬合著
* 为程千帆先生与人合著
(校) 除《汪辟疆文集》外,均为程千帆夫人沈祖芬著作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