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星辰在线 时间 : 2025-11-10
分享到:
星辰在线 11月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贺亚玲)他是“戊戌六君子”中“为国流血第一士”,34载人生燃尽于晚清变法的烈火;他心忧天下、牵挂百姓,诗词里藏着“禅心剑气”,生命中写满慷慨悲壮。他,就是谭嗣同。
11月2日下午,长沙建湘路止间书店内,暖黄灯光漫过木质书架,茶香与墨香交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耕谭嗣同题材十余年的彭晓玲携新作《拔剑欲高歌—谭嗣同传》在此开启分享会,以“谭嗣同的长沙坐标”为引,带八十余名读者循着浏阳北正街的旧影、时务学堂的文脉,在城市记忆里重逢这位维新志士,赴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之约。
本次分享会由书山有麓书香致公读书会、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主办,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宣传工作委员会、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止间书店协办,通过作者创作谈、历史细节解读、读者互动等环节,让谭嗣同的精神与长沙的城市记忆深度交融。
问答之间:解锁谭嗣同的“立体人生”,重温维新志士的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气壮山河的诗句,定义了多数人印象中的谭嗣同——一位慷慨赴死的变法烈士。然而,历史人物是否总被其最悲壮的瞬间所简化?在符号化的背后,那个也曾意气风发、心怀温情、在时代激流中痛苦求索的、完整的“人”去了哪里?
面对“首场分享会的心情”“为何执着于书写谭嗣同”等问题,彭晓玲坦言,这不是她第一次写谭嗣同,但每次分享,都像与他再进行一次跨时空对话?!白钤缧础堆胺锰匪猛肥?,我只是追寻他的足迹;到三卷本小说《谭嗣同》,我试着贴近他的生活;而这本传记,我更像是走进了他的灵魂?!?/p>
当被主持人籽衡问及书名为何选“拔剑欲高歌”时,彭晓玲轻声念出这句诗:“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她表示,这是谭嗣同诗词里最戳她的一句,既有侠客的豪迈,又有对时代的痛感,恰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是变法的勇气;他的‘歌’,是救亡的呐喊。他从漫游天下到投身维新,每一个节点都藏着他‘忧国忧民’的底色。”
对于“三卷本小说后为何再写传记”,她解释道:“小说可以虚构,比如我增加了包世贞这个人物来丰满故事,但传记必须真实。这本传记里,我删掉了所有虚构元素,每一个细节都有史料支撑。写小说是‘塑造’他,写传记是‘还原’他?!?/p>
谈及谭嗣同的当代价值,彭晓玲眼中有光:“他是湖湘文化杰出的代表人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到现在仍有意义。今天我们谈创新、谈担当,不就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吗?他不只是浏阳的、长沙的、湖南的谭嗣同,更是中华民族的谭嗣同?!?/p>
新书破局:不只是“思想传记”,更写活谭嗣同的人生与命运
翻开《拔剑欲高歌——谭嗣同传》,不同于以往《谭嗣同评传》《谭嗣同传论》侧重思想挖掘的传统写法,彭晓玲以“历史考证为骨、文学笔法为魂”,在详实梳理史料的基础上,既展现谭嗣同从早年求学至变法殉道的思想成长史,更聚焦其人生轨迹与命运脉络的细腻铺陈:从少年时“短衣长剑入秦去”的意气,到中年变法“慷慨悲歌气若虹”的决绝,再到日常生活中为旱灾忧心、为百姓牵挂的温情,让这位历史人物走出“符号化”,变得可感可知。
书中更创新融入小说的叙事张力与散文的抒情质感,有机引用谭嗣同原作诗词,让历史叙事既有史料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温度。尤为珍贵的是,彭晓玲通过多方考证,首次披露了谭嗣同在通州的生活经历、其父谭继洵赴任天水时的家庭互动,以及他与维新派思想家宋恕等在上海交往的往事。这些此前传记鲜少触及的内容,为谭嗣同研究填补了新的空白。还有,在“浏阳兴算”这一标志谭嗣同投身维新起点的关键事件中,彭晓玲凭借其对浏阳本土历史与家族关系的熟稔,细致梳理了其中复杂的人事网络、纠葛与世情往来,超越了以往研究多侧重理念阐发的局限,生动再现了理想在现实中扎根、萌芽的艰难过程。
作者深耕:十年追访谭嗣同,用文字搭建精神桥梁
作为鲁迅文学院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湖南散文学会副会长,彭晓玲与谭嗣同的“精神联结”已延续十余年。此前,她已出版散文集《寻访谭嗣同》、三卷本长篇小说《谭嗣同》等作品。其中,《寻访谭嗣同》斩获第十届湖南省优秀社科读物奖、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之“东丽文学奖”,三卷本《谭嗣同》更入选《中华读书报》2023年度20种文学好书,其对谭嗣同题材的深耕与解读,早已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从浏阳北正街的初识,到几乎踏遍他生活过的地方,这十年,我更像在与谭嗣同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迸硐嵩硎荆醋鳌栋谓S吒琛匪猛分?,她不仅查阅了《谭嗣同全集》《戊戌纪略》等史料,更走访浏阳、长沙、北京等地的历史遗迹,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有史料可依,有温度可感。书中除谭嗣同外,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熊希龄等晚清爱国知识分子群像也鲜活立体,共同勾勒出戊戌变法前后的时代图景。
专家力荐:“见情见性”的传记,让历史有了生活气息
对于这部新作,文史专家刘彦君评价其文采斐然、深远厚重,构思与行文注重诗歌、小说乃至散文技巧的运用,既凸显谭嗣同的思想、性情与历史作用,更触碰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度与高度;文学专家贺绍俊则盛赞彭晓玲以现代女性的体贴入微,感应到历史时空留存的生活气息,用细腻文字再现谭嗣同的慷慨一生,令人信服地展现他何以胜任“变法点火者”的历史担当。
书中附录的“谭嗣同年表”与“主要参考文献”,更让这部文学性传记兼具学术价值,成为普通读者了解谭嗣同、专业研究者参考的优质文本。
“谭嗣同的身影,从未在长沙走远。”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场分享会,让更多人透过文字读懂谭嗣同的精神,在城市的历史坐标中,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的风骨。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