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 : 2025-10-21
分享到:
岳麓层峦,湘水波涌,谢宗玉文化散文集《千年弦歌》出版。该书以岳麓山为轴心,通过“千年文脉”“千古文人”“千秋文话”“千载文?!彼闹匚龋崂淼婪ㄔ绰?,条分缕析;刻画人物风骨,入木三分;描摹人文胜迹,气韵传神,构建了一部流动的湖湘文化史诗,解密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图谱。
千年文脉:儒释道在岳麓山的思想合流与湖湘精神的文化淬炼
谢宗玉的文化散文往往采用另类视角,曲径通幽,渐入佳境。他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瞄准岳麓山作为儒释道文化交汇地的精神内核,湖湘文化的核心坐标,从时间考据、朱张会讲、生态哲学、文化隐喻、思想重构等多个角度切入,探寻湖湘文化的千年文脉,解密其精神图谱,常常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他突破传统定论,从古籍碑文入手,考证儒、道文化在岳麓山的出现早于佛教,重塑湖湘文化的本土性根基,这便是其博学慧眼的有力证明。他发现了科考制度背后的残酷真相,发现了《全唐诗》僧诗惊人规模背后的内在逻辑。
朱张会讲,无疑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的东风,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谢宗玉不止于历史场景还原,更聚焦“太极说”“中和说”等辩论主题,剖析理学如何通过思想碰撞浸润湖湘学派,最终孕育出“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这种对思想演进的动态追踪,使文脉呈现出“活态传承”的特质。
可以说,朱张会讲的哲学深掘,正是儒释道在岳麓山思想合流的一道飞瀑与湖湘精神文化淬炼的一道闪光。
千古文人:被拭亮的名字与诗性灵魂的打捞
《千年弦歌》的“人物风骨”与“诗话流芳”,聚焦了文人个体与集体诗性的复活。麓山,那些过往的灵魂,为岁月掩埋又被时代拭亮的名字和那些不断被打捞的诗性灵魂,得以在千年知音谢宗玉的笔下鱼贯而入,一一呈现,并发出令人炫目和惊喜的光芒。
荒天展翼任翱翔,最早入驻岳麓山的重量级名人陶侃,八千里路尘与土的岳飞,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夫之,在谢宗玉的笔下流光溢彩,神气活现,再现了岳麓山文明的灵光。
谢宗玉似乎心怀一个使命,就是要让被历史湮没的鲜为人知的人物变得广为人知。在《罗典、欧阳厚均及曾国藩的师生情》中,他重点关注了罗典、欧阳厚均两名鲜为人知的岳麓书院山长,真实还原了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师生情谊。谢宗玉常常热衷于修正正统史观,呼应“文字之外有大历史”的认知,刻意疏离名人崇拜,转而发掘被遗忘的“文化守夜人”,使他们从“历史配角”跃升为湖湘文教史的支柱。特别是对欧阳厚均遭遇的不公“历史待遇”,谢宗玉愤愤不平,起而辩之,摆事实,讲道理,亮成绩,晒“军功”,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不厌其烦,不遗余力,为其争取一席之地。正如谢宗玉所言:“不管我们承不承认,的确是从欧阳厚均开始,湖湘多了一群摇曳生姿的身影,中国多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浩歌,未来多了一份曙光在前的期待?!?/p>
在拭亮被岁月和尘土掩盖光芒的名字时,谢宗玉还不停地打捞着岳麓山的诗性灵魂,《千年弦歌》中不乏诗性的烙印。
《杜甫:四时麓山疾采薇》改变了其家国情怀“流离诗圣”的单一形象,揭示岳麓草木如何成为杜甫乱世中的慰藉与经济来源。谢宗玉以诗证史,将采药、观鸟等生活细节转化为精神韧性的隐喻,烟火人间里隐藏着杜甫温暖而真实的人性侧面。
千载文迹:建筑成为时空胶囊与文明伤痕的见证
“江山胜迹”部分以建筑为切入点,书写物质遗存承载的千年文化记忆?!俺宋睦吠?,建筑景观也是岳麓山的一大特色。禹王碑、爱晚亭、麓山寺碑、放鹤亭、白鹤泉、隋舍利塔、五轮塔、印心石屋、赫曦台等等,争妍斗奇,美不胜收。”千载文迹,物质残片承载的不仅是美学,更是传统的文化和流动的文明。
从朱熹、张栻建台,到后来被毁又重建的沧桑历程,赫曦台的盛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千年的文迹、文化的碎片穿线连珠,链接成珍珠项链,发出异样璀璨的光芒,成为湖湘文化韧性的见证,也逐渐构成岳麓山的精神图谱。
谢宗玉在文化的残片里探寻千载文迹,看到了湖湘文化生生不息、葳蕤繁祉的茂盛景象。即使1941年日军轰炸书院后,谢宗玉对战争毁迹的记述,聚焦于瓦砾中“弦歌不绝”的再生力。禹王碑的苔痕、麓山寺碑的裂痕,作为时空胶囊与文明伤痕的见证,均被转化为文明抗挫的印记。
《千年弦歌》解密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图谱,既是湖湘文化的“自我启蒙”,更是湖湘千年文脉在当下的滚烫心跳。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